隆尧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隆尧有关的成语二 [复制链接]

1#

饥不择食一饭之恩

这一成语源于隆尧县北楼乡南汪店村。据说,刘秀为躲避王郎追捕,狼狈逃窜,有一次,追兵在这一带围剿追杀了他好几天,走到十里仁义庄村口时,头晕眼黑栽倒在路边。多亏有个小姑娘,去村外砖窑给她爹送饭回来,赶紧把刘秀扶起来,把留给自己吃的饭让给刘秀吃,从锅里拿出两个秫豆面贴的饼子,又盛了一碗麦仁汤,刘秀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他嚼着秫豆面饼子,喝着麦仁汤觉得是又脆又香又甜。刘秀吃饱以后,歇了歇脚,缓了缓劲,慢慢有了精神。随后向北边宣务山走去。没隔多久,追兵就赶过来,幸亏刘秀已经逃走。刘秀躲过一难,有惊无险,心里非常感激,常对人说:“我刘秀大难不死,得人相救,终生难忘仁义庄村头小店。”从这时开始就有了“难忘店”这个名字。

后来,刘秀做了汉光武帝。平时吃什么都觉得不香,吃不出当年在仁义庄小店那顿饭的味道。他传旨御膳房,根据他的回忆,要厨师做一碗“白面疙瘩一道沟”的汤,做两个一面蒸一面烙的秫豆面饼子。可是多名高级厨师,挖空心思也做不成皇上说的那样的饭。无奈之下派人到“难忘店”,把小姑娘父女二人请进京来,又做了一顿当年皇上吃过的饭。大家一看,原来是把退了皮的麦籽(叫麦仁)在锅里煮,煮熟就成白面疙瘩一道沟了。把高粱和豆磨成的面(叫秫豆面),用手拍成饼子贴在锅边,熟了以后就是一面蒸一面烙(着锅的一面)的饼子了。

仁义庄的乡亲为了纪念刘秀,在村西盖了刘秀庙。刘秀塑像端坐中央,文武大臣站立两旁,栩栩如生,气宇轩昂。刘秀封的“难忘店”,经过时代变迁,漫长岁月,也就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南汪店了。

然而,“刘秀走国,饥不择食”的故事在河北一带广为流传。

刘秀走国在此幸得一饱的故事也在此地广为流传,由此又派生了一个成语典故:“一饭之恩”。

身无可击、体无完肤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赵王张敖的丞相贯高谋杀刘邦一事,被贯高的冤家探知了。冤家就上书朝廷告发了他们。刘邦立即下令将张敖及贯高等人全部逮捕,押送长安。消息传来,曾参与谋事的十几个人,都争着要刎颈自尽。贯高恼怒地责骂他们说:“谁让你们干的这事?是我,而不是赵王。现在朝廷要逮捕赵王,如果你们都死了,谁上朝廷为赵王辩白呢?”贯高等人被押送到长安后,贯高对审理此案的官员说:“谋害皇帝的事是我们干的,赵王根本不知道。”法官怒让贯高承认赵王也参与了此事,就对他施以酷刑,但直到将他打到“身无可击”的地步时,他还是不改口。法官把这一情况汇报给刘邦。刘邦说:“真是一位壮士啊!看来用刑他是不会交代的,应请一个和他熟悉的人私下与他交谈,说不准还有可能让他说出来。”经打听,中大夫泄公是赵国人,与贯高很熟悉。因此,他便被召来承担了这个使命。泄公来到贯高的囚室,贯高抬头一望,说:“你是泄公吧?”泄公赶紧上去寒暄慰问。二人开始回忆往事,叙谈旧谊。谈了一会儿,泄公把话题引入正题。他问贯高:“赵王是否参与谋反之事?贯高回答说:“是人,谁不爱他的父母妻子?如今我的三族都被判了死刑,我难道能因为赵王而去祸害我的亲人吗?只是赵王确实没有谋反。那事完全是我等所为。”接着,贯高便把事情的起因、过程及赵王如何不知情等情况,告诉了泄公。泄公把赵王张敖已经被刘邦无罪释放的消息告诉贯高。贯高听了这个消息,说:“我之所以苟延性命活到现在,是为了证明赵王不曾谋反。如今赵王已经被释放,我已完成使命也就死无所恨了。再说,人臣有了篡杀皇帝之名,哪里还有脸面再去侍奉皇帝呢?纵使皇帝不杀我,我难道心中无愧吗?”贯高说完便撞墙自杀了。刘邦听后,非常敬佩,命人厚葬之。“身无可击”,意思是说被酷刑折磨得体无完肤,以致再没有可以责受刑罚的地方了。后用作比喻身受极其残酷的刑罚。

丹书铁券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以跪在上帝或鬼神面前的虔诚之心授予柴家“丹书铁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免死金牌),一般朝代常有的屠杀前代皇室全族的惨剧没有发生———赵匡胤和柴荣(隆尧人)是五代乱世中的一对结义好汉,柴荣先死,赵匡胤“黄袍加身”,逼柴荣的儿子柴宗训禅让帝位,但拿孤儿寡母怎么办呢?“丹书铁券”就是由赵匡胤和柴荣这对异姓兄弟引出的一个在中国政治史上十分斯文的誓约:“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谋逆大罪,亦不可株连全族,只可于牢中赐死,不可杀戮于市。”《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就是柴荣后裔,他可以拿着“丹书铁券”公然扶助林冲、武松、宋江这样的草寇。史书记载“仁宗嘉佑四年,(仁宗)诏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周祀”。就是说按照后周皇帝的规格和仪式去祭祀,死去的后周皇帝也得到了大宋皇帝的关照。

反侧自安

这一成语出自西汉末年刘秀在隆尧一带进行军事活动的历史事件。《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刘玄做了更始帝后,派刘秀以大司马身份巡视河北。刘秀在河北,每到一处,考察官吏,按其能力升降去取;平反冤狱,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吏名称。所做之事,均顺应民心,因而官民喜悦。王朗是当时河北势力最大的一支力量,他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号召力很大,结果很快被刘秀消灭。刘秀在柏人城消灭了王郎的大将李育后,在清理缴获的文书档案时,发现官吏们毁谤刘秀的材料有几千份。如果追究起来,会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造反。刘秀根本连看也不看,把官吏们召集起来,当面一把火烧掉,真正起到了令反侧者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决心跟随刘秀到底。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24年,后世将这一句话演变为“反侧自安”,让那些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来。表示安抚人心的措施很奏效。。

徒有虚名

徒有虚名,空有名望之意,指有名无实。这个成语出处为《北齐书·李元忠传》。说一个叫李元忠的人,在任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刺史的时候,当地因天灾而歉收,人人因饥饿脸色青黄,元忠上表请求救济,等到秋天再征收。结果回复准用粮食一万石,元忠认为如果放粮万石,平均到一家不过升斗(十斗为一石),量太少了,徒有虚名,起不到多大作用,就放粮十五万石以救济难民。事情完结,上表陈述此事,朝廷称赞而没有责备。

李元忠,赵郡柏人人(今邢台隆尧县西部一带)。李元忠文武双全,通医药、善方技,仁爱宽容,醉情音乐与美酒;他“毛遂自荐”协助高欢创建北齐,位居侍中、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他在梦文化、酒文化、成语文化中均留下足迹;他的事迹不仅载于正史,近年还频频出现在各地高中语文试卷,尤其是为百姓着想的善举为后人广为传诵。

纸衣瓦棺

“葬之失礼,入土为安,后周遗风,纸衣瓦棺”这句话是赞扬一个隆尧人郭威的。

据《旧五代史·周书·太祖记》载:郭威临终前嘱托柴荣说:“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陵寝无须用石柱,费人工,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不要守陵宫人,也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之,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嵩陵内是否真的用瓦棺纸衣,不得而知。但陵前确无石人石兽等物。清乾隆四十一年(年)《新郑县志》记载:嵩陵前旧有石碑一通,上刻“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在郭威的家乡邢台郭园村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葬之失礼,入土为安,后周遗风,纸衣瓦棺”的薄葬美谈,郭威也因此被称为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